【教学科研】立足课堂,夯实教研 ——乐山一中高三年级地理备课组举行教研活动

作者:文:李红君 图:王又珺 李泊慧 编辑:周理 审核:马强来源:点击数: 发布时间:2020年11月20日

立足课堂,夯实教研

——乐山一中高三年级地理备课组举行教研活动

 

进入高三,学生的学习任务更重了,地理学科的课程任务也随之加重。为了有效应对这一变化,高三地理备课组频繁举行教研活动,协调授课进度,统一教学内容,交流教学心得,讨论教学问题

近日,备课组教研会如期举行。在王又珺老师的组织下,全组教师就上一阶段的教学问题和下一阶段教学安排进行交流探讨。王老师就近几次考试情况分析了各班普遍存在的问题针对问题大家集思广益,提出了各自的解决办法。

老师尽可能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在尝试理解之后将思路讲出来。我们期待着学生更广泛的参与,更大的收获,也是我们践行新课标的新途径

正在讲授的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关于岩石圈物质循环的内容,涉及到很多岩石,内容有些枯燥和难度王又珺老师大胆创新,将学生带到校园里,以校园里的岩石和植被为对象,将课本知识完美融入到同学们熟悉的校园环境中。

整个备课组的老师们也一下来了兴趣,纷纷表示要将本次教研活动搬到校园美景中,探讨校园里的地理知识。我们组成了校园教研小分队,来了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

第一个目标是旧教学楼走廊旁几颗高大的乔木,虽然品种相同,但树形却相差较多,经观察,这跟采光及建筑的阻挡有关。

第二个目标校内几块大岩石,大家一起辨认了类型,写着“继往开来”“还我河山”的是典型的花岗岩写有“广育英才”和“郭沫若题词”的长方形岩石为沉积岩中的砂岩写着“人文蔚起”的是一块由沉积岩变质生成的变质岩,伸手去触摸,还能感受到未完全变质的石灰岩体的存在。


我们在“还我河山”的岩石旁驻足了较长时间,吸引我们的是它旁边的那块小岩石。对于它的类型,大家推测了许久,各执己见,有的说是变质岩,有的说是岩浆岩,就连高二地理组的刘世林老师也在我们的邀请下加入了我们的“岩石辨别小分队”。



最后“小分队”集结到刻有“水滴石穿,绳锯木断”的大岩石边,讨论它到底是何方神圣。它的独特在于岩石上有像丝带一样的条纹经几位前辈的观察,确认它是天然形成。那它到底是什么类型的岩石又是如何形成的呢?组内展开了激烈讨论……最后,大多数老师认为这飘带应该是几次作用下形成,可能先形成岩浆岩,然后在岩石的中部薄弱地带再次形成岩浆岩,中间的飘带是变质形成的变质岩……我在一旁听着讲解,对老师们充满了敬佩和崇拜

回去的路上老师们还在不断探讨着植被问题。在接下来的课堂教学中,我们还会和学生一起认识河流地貌,有老师提议带学生出去找条河流实地考察学习,也不知是否能如愿……

这就是我们地理组,一个团结向上积极奋进有爱的集体,你们觉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