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回忆录
访谈整理:徐梦
近日,笔者遇到两个一中的学生,她们在闲谈中透露出对母校深深的感激和爱,现将谈话内容整理如下:
唐斯圆:2009届5班毕业生,2009年考入中央财经大学,在中央财经大学获得硕士学位,现为清华大学在读博士,美国爱荷华大学交换生。
叶沐阳:2009届5班毕业生,2009年考入西南财经大学,后在厦门大学获得硕士学位,即将就职于普华永道会计师事务所。
一中印象
唐:我印象最深的是遇到了优秀的老师和同学。我们班凝聚力很强,同学们都很优秀,已有同学在北大取得了博士学位。我现在的好朋友,都是高中同学。
叶:印象最深的是学校每年的新年晚会吧。高二的时候我们班还排练了《回梦游仙》节目参加晚会。高二、高三时期,正值“5.12”地震之后,还有灾区的学生来借读,他们非常羡慕一中有各种培养学生能力的活动,我当时就觉得我们一中理念特别好,有张有弛,学习起来效果也很好。
一中老师
唐&叶:
英语黄世杰老师,人非常好。他曾经开车带我们去更生学校的游泳池游泳,因为那边的池水是井水,水质特别好。黄老师上课非常风趣幽默,经常向我们介绍外国的风土人情,经典口头禅是“When I was in London……”。他给我们讲了很多次伦敦之眼。他还会跟我们分享一些人生的经验。那时老师们偶尔教授科目外的东西,讲一些人生经验的话,现在看来都是非常适用的。
语文陈昆蓉老师,基本功特别扎实,一篇古文讲两三天。学完一篇古文后,认真学的学生都能触类旁通,其他三分之二的古文都能读懂。我们现在读古文比较轻松,都是因为陈昆荣老师帮我们把基础功打得特别扎实。
地理程永洪老师、数学蔡贵书老师和岑雪莲老师、历史黄增辉老师等,都是很有特色的老师,他们教授的知识受用非凡,非常感谢他们。
学习环境
唐:同学们经常一起买打口碟和书,分享小说,也一起看电影。课间的时候打打乒乓球,在教学楼中间的空地上踢毽子、打羽毛球,现在回忆起来特别美好。
叶:同学们一下课就在相互请教问题,或者埋头做自己的事情、做好上课准备或者抓紧时间休息。偶尔的打闹也不会太影响别的同学,班上学习氛围真的很好。我现在在想当时如果换了一个环境学习的话效果就不会这么好,整个奋发向上的环境带动了整体的学习效果。
学习时间安排
叶:除了充分利用在校的时间,回家后22:00—23:30是我自己高效学习时间。当时常用这个时间段背政治,背得自己觉得差不多了才睡觉。
唐:高中时我都是12点左右睡,睡前也是我的学习高峰期。
叶&唐:
总而言之,在学校的时间都在认真学习,晚自习结束之后回家的时间也是一个学习高峰的时间。
学习方法分享
叶:没有内在的自我推动力,以后可能就会很后悔。人是习惯性动物,你跟他讲“你们现在不努力,以后肯定会后悔”,很多人听不进去。因为人都有一个舒适区,都喜欢按照自己的感觉做事,怎么舒服怎么做。我们需要做的是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了学习习惯或者说经过训练之后,我们对新知识的接受度就更高,接受起来就没有那么困难。我们常常觉得久了不学习脑子就会钝。所以我现在不管能不能学进去我都要去图书馆自习,逼自己学习。而且我会有一个心理暗示,看书看一遍不够,看两遍我才踏实。比如同样的知识点,10分,有的人可能学了5分,还差一点,他就觉得可以了。而我第一遍学了6分,我还是觉得自己不行,我会把参考书再看一遍,才觉得踏实。
唐:我也有这种感觉。我自己看一遍书肯定是不行,那我就看两遍,一直看到自己觉得掌握了为止。有些人可能看一遍就能过目不忘,我不行,我一定是看过之后反复两轮。
给学弟学妹的话
唐:好好学习,珍惜现在的时光。
叶:没有人能够替你过一生!高中时学的知识我们进入社会的时候可能大多数直接用不上,但是这些知识以后会变成你的常识,包括你大学学的东西大多成为常识。你真正需要的是学习的过程和能力,你要认识到这一点你才能够以后不停地学习不同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