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只是做了我该做的事”
——拾金不昧学子背后的故事
胡影
最近,各大媒体被一名乐山一中的高三学生刷爆了。他就是李志伟,一名拾金不昧的优秀高中生。
李志伟同学拾金不昧的事迹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大家为这名一身正能量的高三学子点赞的同时都在疑惑,这位在高考前用实际行动在社会考场上获得了高分的学生是怎样成长起来的?高尚的行为都是跟优秀的习惯和品行分不开的,下面就带大家走近李志伟,看看这位优秀的学子是怎样历练出来的。
内心向善的大男生
进学校第一天,李志伟就主动协助老师搞卫生、发书本,给班主任王静老师留下深刻的印象。作为文娱委员,他不仅认真组织各项活动,而且想尽办法将活动搞得有声有色,赢得同学们的好评。最让同学们印象深刻的是他的热心肠:不是科代表,但主动协助组织早自习;不是劳动委员,却经常帮助搞卫生;同学们有什么困难总是首先想到他;老师表扬好人好事时经常有“李志伟“三个字出现……一说到李志伟,老师和同学们立即想到的是他时刻挂在脸上的“呆萌“笑容和他对大家有求必应的行为,大家都发自内心喜欢这个阳光开朗、活泼大气的高大男生。
朴实笃行的家庭教育
李志伟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家庭,他的父母像千千万万家长一样,对孩子的成长充满期待,但是他们深知,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品行的培养是首要的,他们经常告诫志伟:你可能做不了一个伟大的人,但你一定要做一个好人,至少是对社会、家庭有益的人。在李志伟的成长过程中,他们始终扮演着陪伴、交流、示范的角色。父亲经常以朋友的身份和志伟平等对话,让他敢于说出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绝不以家长的身份强迫他接受自己的观点,然后睿智地引导他正确面对接触到的一些负面的现象,帮助他培养积极正面的价值观;父母还重视让志伟吸取传统文化精髓,从他感兴趣的历史人物和事件讲起,把仁义礼智信这些基本的传统观念融入跟他的日常交流中,让他明白“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的道理。
卓越优秀的学校教育
乐山一中是一所百年名校,也是郭沫若先生的母校。一百多年来,学校秉承“教崇德智体,学通天地人”的办学理念,坚持“德育为先,以教学为中心”的原则培养学生,力求让优秀的学生更优秀。学校通过学生大会、社团活动、沫若讲堂等一系列活动向学生传播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学生积极向上、活泼开朗、乐于助人、懂得感恩的思想;班级也通过班会、团会等活动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班主任王静老师介绍,班级经常开展辩论赛、知识抢答等活动让学生认识到做人品质和集体意识的重要性;通过教育课向学生灌输感恩思想,让学生通过感恩师长、朋友、同学、陌生人,认识人性和社会的美好,并将这些美好传播开去;通过社会实践活动传递关爱行动,让更多的人感受到人间自有真情在;王老师也针对文科班男生较少的特点,经常向男生灌输“阳光、大气、宽容、刚强”的思想观念,并在班级各种活动中注重培养男生的角色意识、责任意识。
紧密无间的家校配合
李志伟的家长深知,孩子的成长,是家庭、学校紧密配合的结果。他们非常重视学校对家庭的指导教育,看重跟学校、老师的沟通交流,积极把孩子在家的思想动态和日常行为习惯反馈给老师。每期准时、认真参加学校家长会,会后严格按照学校建议跟孩子交流、督促孩子改正坏习惯、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及时、主动在家长微信群里跟老师沟通,了解到孩子情况后立即给与鼓励或者批评、指导;每个月认真阅读、学习学校发的《致家长的一封信》,以主人翁身份对学校的建设出谋划策、对学校的优良举措进行中肯评价。这样频繁互动、紧密配合的家校沟通,让家校教育不断攀升到新的高度。
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李志伟,做出拾金不昧的好事还会让你惊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