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一中,我的一班
(作者简介:王妍颖,乐山一中2013届1班学生,2013年考入清华大学,本、硕、博连读。 )
即使毕业已经四年,但一中三年的点点滴滴仍深深地烙在脑海里,而2013届1班这个集体也依然给予着我温暖和力量,高中的老师和同学都成了我一生的挚友。
对于母校的人和事有太多感情和记忆,可当这些涌上心头时,却不知从何说起、如何表达,暂且用几件小事来表达一下我对母校的怀念吧。
我一直是个爱吃并且能从吃中获得快乐的人,因为教室在离食堂最远的教学楼,为了减少排队节约时间也为了打到自己喜欢的菜,铃声一响,我们便开始了奔向食堂的百米冲刺,到了后来跑向食堂已成了大家的一种习惯,鞋子飞了、饭盒掉了的乐事也时有发生。吃饭时,班上的同学总会不约而同地坐在固定的位置,女生一排,男生一排,已不记得都会聊些什么,只记得当时连吃饭的座位也会有一种班级的归属感。而关于那些年的美食,脑海里会立刻浮现出食堂的鸡翅鸭脖、小炒窗口的水煮牛肉、宿舍里五个人分的一碗泡面,还有崴脚时同学李丽佳每天为我从食堂端回宿舍的饭菜……
坐在一起吃饭的一班男生们
对于高中生而言,最重要的仍然是学习。关于高中学习的故事,各科优秀的老师们是最优秀的导演。虽然高中的一些知识现在已不会用到,但它们在无形中帮助我们建立的学习思维、方法和能力却是具有普适性让我们受用终身的。而回顾高中三年的历程,仍然要感谢各具风格的老师们在我处于瓶颈期时的引导与鼓励,陪我一起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让我最终挺过了那段最艰难的时光。那个靠在班主任姚老师肩膀上哭过的日子,那些和语文姚老师、物理谢老师、数学夏孃、英语MISS Zhang、生物佳哥走廊谈心的日子,那些曾经觉得痛苦没有办法坚持的日子,最终还是成为了转瞬即逝的过往,让我的内心更强大,也使我在大学应对许多相似的问题和困难时显得更加从容。关于高中学习的故事,我和我的同学们都是认真参与的主角,大家一起在老师的引导下营造了一个优秀的班级学习氛围。语文和英语学习小组的同学每天坚持的词汇积累分享,数学、物理学习小组的同学对经典题型和解题思路的分享,至今让我记忆犹新。作为一名数理并不突出的同学,大家最喜欢的大概是我的课堂笔记吧,每当被同学们传阅笔记时我内心的成就感是不言而喻的。
记得当年两位姚老师总会说要把目光放长远,只有现在回头去看时,才能真切地体会到“长远”二字的重要意义。对于未来之路而言,学习成绩在高中阶段固然很重要,但不局限于眼前,综合全面发展,对于今后的人生或许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同时也会正向反馈地使得眼前之事也做得更好。即使到了高三,班上同学们放在桌面上的书也不会超过4本,被书本围绕的紧张和压抑因而也不曾存在,课间休息的10分钟班上几乎没有同学在学习,羽毛球、自创的平衡游戏或是晚自习的课间在校园里散步,许多发生在这十分钟的故事也成为了最美好的回忆。我们的体育课时间也永远被利用得最充分,连我这个体育盲也对羽毛球和兵乓球有所涉猎,虽然我们班人数是全年级最少的,却在学校的运动会中取得过不错的团体成绩。还有班会上自编自导自演的“荆轲刺秦王”,记载班级各种生活趣事并附有一班人物八卦图的班级日志,还有艺术节预选全班去为表演同学加油,一起唱“彩虹”的壮观场面……
毕业四年,许多同学或许仍不能深切体会到当时老师对每个人的关注与付出,曾担任过班长和班主任助理、毕业后与老师的多次交流的我,深深地了解老师们尤其是班主任姚老师的良苦用心,也体会到因材施教的不易,至今仍无比感恩有这么优秀的老师与同学一起走过高中的三年时光。毕业四年,我见证了一班同学的发展,感谢母校给我们的无限潜能,使我们如今能在各自的舞台上尽情展现自我。教室窗外春天的樱花,夏天毕业季的栀子花香,年复一年,一中存留着越来越多与我一样的学子的青春记忆,感恩母校的培育,祝福母校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