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文章在乐山市首届“沫若杯”全民读书有奖征文活动中获优秀奖。
书 途
乐山一中2013届2班 黄安翌 指导教师:陈昆蓉
自从高三,就真的很少有时间去看自己喜欢的书了。
记得高二的最后一学期,最幸福的事就是上午的课结束后接到快递员叔叔的电话,让我到后校门去领书,然后我就满怀期待的去校门口接受属于我的那一份幸福。
只是到了高三,繁重的课业已经填充满了我几乎所有的时间,能挤出一点点时间看课外书都会成为一种奢侈。而那十几本尚未来得及翻开的书,也只能被我藏在书柜里,等高考一结束,就把他们一齐“解决”掉。
这一路,真正接触“书”应该从初中算起,虽说学生作文看了不少,老师要求的《爱的教育》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也确实认真读过了,但毕竟不是自己真正喜欢的,也就没读出多少深味来。而我居住的那个小县城,尚且闭塞,因此,接触好书的机会甚少。
到了外地上学后,身边爱看书的人渐渐多了起来,我也从她们的推荐中介接受到各方面的信息,由此开始了自己真正的“阅读之旅”。然而,刚开始的路并不平坦。很少遇到有人真正喜欢读名著,又处在那一个感情萌芽的时节,因而,在她们的影响下,我首先接触到的是现在的我觉得很弱智的有关于青春校园或者校园言情这类没有一点营养价值的书。这类书的文笔大多一般,情节幼稚,会对当时思想尚不成熟的我产生不好的引导。
真正发生改变是在看完《骆驼祥子》之后。
刚开始看名著会有些抵触情绪,觉得写得太绕,铺垫的东西太多,哪有以前看的小说简单直白。正是因为这种偏见,看完《骆驼祥子》后,才对名著有了其颠覆性的看法,从此,便对名著爱不释手。以至初二人人都看饶雪漫的时候,我也只是默默走过,不再跟随。后来我看《悲伤逆流成河》,也是同样的感受:青春小说就只是青春小说,很难再上一个高度,要想真正在书中有所得,大家的书还是非看不可。
学理科愈学到后来愈发觉得,理科的东西太“干涩”了,一段时间不看文学作品便觉不安,仿佛是在老去。任何一篇有文采的文章,都能够滋润那一片缺水的土壤。偶尔瞥见书柜里的书,不禁会惋惜,感慨自己真正的阅读开始的那样迟,现在想要弥补,又总觉没有时间。
我想要寻求书中的精神境界来摆脱平庸,却不知道,它们已经在我阅读的时候与我融为一体,成为内心升华的基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