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夜呓语(三)
白桦林
(一)学习:徐志摩曾经说过:“我的学问是在剑桥大学的校园里被我导师的烟斗薰出来的。”他的意思是自己在剑桥学习的知识是在教授的书房里、客厅里谈天获得,像孔子当年在树下讲学的那种方式。——原来知识的获得者和知识的传授者可以用轻松享受着的心情去完成文明的传承,而不是当下学生要做“牺牲”似的去悲壮
今天,当教育成为一个流水线作业和生产的产业的时候,当课程化的教学体制成为一种刚性的、僵化的、教条的类似官僚体制那样的存在的时候,当课堂被一个个量化的标准去考核、评价弄得面目全非的时候,我多么希望教育——它的模式能随意一些,它的目标设计非功利化一些,它的被社会聚焦逼视的光芒能柔和些,它的展示于学子面前的面孔能充满温情一些。或许只有这样,教育中人性的希望之苗才能在黑暗中破土而出。
(二)青春:什么是“青春”呢?我以为:它就是有大把的时间和心情去做人生中最奢侈的事情,比如:读闲书,谈恋爱,喝酒,追星,踢足球。青春消失的明证是,读书为了工作和事业,谈恋爱为了结婚生子,喝酒为了应酬迎合,追星为了表明自己与孩子没有代沟,踢足球是去消除啤酒肚或减轻屁股上的坐板疮。——青春做事情是不需要目的的,它率性而动。
(三)诗歌:文学作品是用形象去抒发情感和表达思想的。但我以为:诗歌则更多的是抒发情感的艺术,表达思想不是它的长处。所以对后代的读者来说,宋代说理诗理趣对他们思想的升华远不及唐代抒情诗情感对他们的润泽。
如果说冰心、徐志摩、艾青等现代诗歌是情感为主,那么从“文革”中觉醒的当代诗歌从朦胧诗开始则以思想为主,今天的诗歌更是逐渐将主题带向思想表达的深度和广度,有点泛哲学化意味了。于是诗歌从市民口中的脍炙退到精英阶层小圈子的玩赏。这或许是当代诗歌发展走向末路的一个原因。
所以,思想浮浅感情浓郁的汪国真诗歌虽然被学院派所轻视,但它却能那么轻易地走进读者的心中。——因为诗歌不是哲学,它只需要浓墨的情感去点染一点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