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 科 简 报 2013 — 2 014学年度 第9 期(总第 46期) 乐山一中教科室 | |||||
四川省教育厅普教科研资助金项目重点课题 《普高生负向社会认知的学校干预策略研究》 | |||||
主 题: |
培训会:怎样参与课题研究——基于“普高生负向社会认知的学校干预策略研究”课题成果实现的对话(一) | ||||
时 间: |
2014、01、05 | ||||
地 点: |
乐山一中阶梯教室 | ||||
形 式: |
培训讲座 |
第 15次会议 | |||
参加人员: |
主持: |
王慧明 |
主讲: |
高德全、王慧明 | |
高德全(乐山市教科室理论研究室主任)王慧明、唐建军、冯亚春、胡云、廖大琴、燕路遥、李能等课题组成员。全校班主任。 | |||||
一、王慧明:教育专业发展需要提高德育研究的有效性,所以请高德全主任做培训讲座 二、高德全:怎样参与课题研究——基于“普高生负向社会认知的学校干预策略研究”课题成果实现的对话。 (一)引入:独生子捅杀母亲等案件,反思当今青少年教育问题,课题研究具有必要性。 (二)课题研究包括准备阶段、实施阶段、结题阶段,阶段性研究活动的组织、实施要投放预设策略与规划于教育教学实践中加以验证,并在试验过程中不断总结和完善,形成阶段成效。性质上是应用性研究——教育教学工作者,在教育教学实践中验证、提炼教育教学设想。 (三)不同参与者角色的一般研究分工:学校主管领导和教科管理机构, ——督促、管理;组织、指导;主研教师——在引导一线教师完善成果提炼的基础上,升华主体成果,结集成果体系;系统归纳课题效果;编制检测方案及相关工具,筹备课题检测和成果鉴定。辅研教师——遵循课题研究方案,按课题组所分配的研究任务,结合日常教育实践针对研究内容展开研究活动,及时收集和整理研究信息,形成个体关于具体研究问题的论文、案例、教改活动设计、典型方法与教育内容的开发、活动平台建构等。 (四)对应现有课题研究内容的研究行动:1.普高生负向社会认知等概念的内涵解读与外延构建研究;2.普高生负向社会认知现状和学校教育干预现状调查研究;3.普高生负向社会认知的学校干预原则、目标研究;4.普高生负向社会认知的学校干预内容、途径、方式、方法等学校教育策略研究;5.普高生负向社会认知评价操作研究。 可能生成的成果:1.《普高生负向社会认知的学校干预原则》(论文)——从一线个别感悟中收集、提炼、总结。 2.《普高生负向社会认知的学校干预目标》(可以是论文,也可以是校本章程)——主研建模,一线完善最好。 3.《……(具体负向社会认知现象等)的干预感悟》(基于干预原则或干预目标的案例分析或叙事)——由一线参研教师们在实践中生成。 (五)关于“普高生负向社会认知的学校干预内容、途径、方式、方法等学校教育策略研究”。可能生成的成果:1.《普高生负向社会认知的学校干预策略》(论文,也可以将其中的模式建构与其下不同平台、活动的操作分开来谈)——先框架后一线完善、补充,再上升总结;2.《普高生负向社会认知干预方法》(可以汇总成整体总结论文,也可以分途径、平台去系列化总结)——主研和一线联动(一线主要针对具体方法或个别方法,主研完成系列梳理) ; 3.《……引导》(校本读物等:针对前述A.B的内容开发); 4.《……干预活动设计》(可以是校、班、领导各成体系的开发)——只能在一线实践中“随堂”才能完成; 5.《……(针对实际干预操作或问题的论文)》——个人论文; 5.《……案例、反思》(案例等)——个体随机生成; 6.《……跟踪个案》——一线教师。 (六)关于“普高生负向社会认知评价操作研究”:重在“关注”机制的构建更好——建立定期针对群体的社会认知信息的采撷、评估机制。个体性关注主要在于科任教师、班主任、心理健康教师间信息沟通的流畅性与合作性。若有难度,可以弱化处理该内容,因为评估工具是个难题。现实中,往往只能笼统地定性评估。 三.发放《普高生负向社会认知的班级干预个案记录表》到各位班主任,要求每个班级完成个案记录表和故事记录表若干份,在下学期开学时上缴课题组。 | |||||
记录整理:李 能 审 稿:唐建军 | |||||
|